热门搜索:
俄罗斯近期密集调整汽车进口政策,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。7月30日,俄罗斯联邦技术法规与计量局宣布暂停多款中国卡车的销售,涉及东风、福田、一汽等,要求召回整改制动系统、电磁兼容性等问题,理由是“安全威胁”。
紧接着8月1日,汽车报废税新规生效,在原基础税率外增加销售价和报关价差额的50%作为附加税。一台采购成本10万元的皮卡,若在俄售价20万元,仅附加税就达5万元。
这些政策调整正对中国车企产生的影响。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同比暴跌近2/3,减少30.75万辆。
01 认证流程剧变,本土化测试成硬指标
境外失效:根据欧亚经济联盟新规定,车辆认证所需的法规实验在俄罗斯境内注册实验室完成,非注册国家出具的将不被认可。
历史认证面临复查:7月1日前签发的OTTC,在办理俄罗斯电子车辆护照(PTS)时需重新审核基础文件有效性,不合规者将无法上牌。
认证周期延长:新规下认证流程较此前明显延长,具体时长需工程师根据产品技术参数评估确定。
文件要求升级:申请需提交俄文版海关联盟CU-TR申请表、产品说明书、技术图纸及完整的(含EMC、LVD等)。
02 材料清单新,发动机成关键瓶颈
申请OTTC需准备的材料包括:
企业资质文件:营业执照、ISO9001证书(俄文翻译公证)
产品技术文件:
俄文技术说明书及用途描述
带参数的技术图纸或手册
车辆各角度照片
测试验证材料:
电磁兼容(EMC)报告
低压指令(LVD)检测数据
其他证书(如E-MARK)
发动机来源决定认证难度:搭载欧美日系发动机的车型认证相对简化;使用国产发动机则需严格测试,周期显著延长。
03 费用结构重构,俄本土检测推高成本
实验室测试成本激增:碰撞、排放、电磁兼容等测试在俄罗斯境内实验室进行,其费用远中国或三方国家机构。
综合成本构成复杂:具体费用需工程师结合车型配置、测试项目及文件准备难度综合评估,但新规下整体成本涨幅显著。
年度监管新增支出:获后需承担年度监督费用,包括:
12个月一次的生产一致性声明
不定期市场抽检(3%-5%比例)
重大设计变的重新报备费。
04 车企求生策略,本土化生产破壁垒
面对壁垒,中国车企正加速调整战略:
工厂本地化突围:长城汽车在卡卢加州工厂投产哈弗M6,6月实现1万辆下线;奇瑞、吉利等通过收购或租赁俄本土工厂实现本地化组装。
中亚产能布局:哈弗计划在哈萨克斯坦AMMKZ工厂生产H9车型;奇瑞、长安等利用中亚产能曲线进入俄罗斯市场。
渠道正规化:理想汽车关闭平行进口渠道,建立30余家官方经销商网络,确保合规销售。
中国在俄罗斯乘用车市场仍占据50%的份额,但政策收紧已使这一地位岌岌可危。随着丰田、马自达等通过贴牌生产重返俄罗斯市场,中国车企的窗口期正在缩短。
认证壁垒背后是俄罗斯本土车企的生存危机——卡玛斯公司2024年前9个月亏损38亿卢布,其工厂被迫实施四天工作制,6万台车头积压待售。
技术合规与成本控制的平衡能力,将决定中国车企能否守住俄罗斯市场后阵地。那些提前完成本土化转型的企业,已经在新规风暴中筑起了护城河。